最近啊,“社交冷漠症”这个词在微博热搜上可火了,好多人都在讨论呢。好多网友都说自己“被正式确诊为社交冷漠症”啦。这是啥意思呢?就是说啊,这些人其实是有社交能力的,但是他们对社交不咋关心,也没啥兴趣,所以就懒得去社交了。这可不是害怕社交哦,是对啥事儿都有点冷漠,对身边的事儿也不想去了解,干脆就不社交了。
“社交冷漠症”在网络上的定义是比较中性的。说的是那些有正常社交能力、也不害怕社交的人,主动减少那些没必要、自己不感兴趣的社交活动。它不像“社牛”(社交达人)和“社恐”(社交恐惧症患者)那样,把人们对社交的态度分得那么极端,也不像“无效社交”“有效社交”那样,有明显的好坏之分。虽然“社交冷漠症”有个“冷漠”的帽子,还有像“共情能力差”“对人没兴趣”这些误解,但是你看看评论就知道,好多人都说“人家爱怎么过就怎么过”“管好你自己”,大家对这种现象还挺宽容的呢。感觉大家都默认了对那些繁琐社交和虚假人情可以适当冷漠。
“社交冷漠症”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哦,比如说边界感很强,不关心别人的那些日常小事,很难建立特别亲密的关系之类的。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好像是一种“病态心理”呢。要是不仔细分辨,很容易就把它当成“社会冷漠现象”了,会觉得年轻人这种社交态度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冷漠心理。这种病态心理要是不管,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社交关系,还可能让一些传统美德没了,对大家团结也不好。
不过呢,大部分自嘲有“社交冷漠症”的人,也不是对所有事都不管不顾的。他们是选择性地“冷漠”。对那些不重要的人,他们不想关心,也没兴趣去了解;对那些没意义的“无效社交”,他们就会适时放弃;对那些繁琐的社交和虚假的人情,他们就适当冷漠对待。所以啊,与其说他们社交“冷漠”,不如说他们有一种“淡然”的社交心理呢。他们把那些不必要的社交关系断了之后,就能更专注在那些积极有益的社交上啦,这样能省不少时间和精力,也能让自己少些内耗。
成年人的社交可复杂了,谁还没个“我想一个人静静”的时候呢?其实啊,“社交冷漠”与其说是个病,倒不如说是很多人想要、也羡慕的一种自在状态呢。你想想,看到那种能坦然拒绝自己不喜欢的集体活动的同事,还有在聚餐的时候能礼貌地说有事要先走的朋友,你是不是有点羡慕呢?羡慕他们那种有距离感却坦坦荡荡的,羡慕他们合理的拒绝,羡慕他们潇洒离开的背影。
在现在这个社会啊,“社交冷漠症”不只是少数人的主动选择,也慢慢成了社交压力大情况下的被动接受了。随着城市发展,大家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里,有好多复杂的社交活动。就像在大学的时候,就得在班级、学院、社团这些人际关系里周旋,工作之后,职场和社会上的社交就更复杂了。而且除了现实中的社交,网络也让我们的社交圈变大了,我们接触的信息和人越来越多。时间长了,过度社交就会让我们很累很焦虑。我们和自身发展有关的社交关系已经够多了,没精力再去应付那些不必要的社交了,所以“社交冷漠症”在年轻人里就很普遍了。
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,“社交冷漠症”其实是很多人需要的一种从容自在的状态。只有自己能给自己稳定的精神能量,不依赖任何一段社交关系,才能做到淡然处之,适时放弃那些浅层社交。这真的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社交状态呢。所以啊,那些在不开心的社交关系里发愁、内耗的人,不妨学学“社交冷漠症患者”那种淡然的社交态度,拒绝那些没意义的浅层社交,多关注有价值的深度社交,建立自己的“社交同心圆”。
how do you do